每個社區都有一個身世 , 已經消逝的並非不存在...
<頂菜園鄉土館>位在嘉義縣新港鄉台灣高鐵高架橋旁邊 , 所以猜想這裡的候車亭時刻表
會寫上<蛟龍出沒>時間注意的有趣畫面 , 應該是這個原因吧 ! 頂菜園是我們今天台灣南部
農村鄉土遊的第二站 , 第一站是到彰化縣埤頭鄉的<中興穀堡> , 也是很有台灣鄉土味的地方 .
<頂菜園>和<板頭車站><板陶窯>連成一條自行車路線 , 所以來到這裡也幾乎不用找下一
站到哪裡玩 , 因為這裡就有三個熱門景點了 . 如果時間充裕的話 , 另外也有<新港香藝文化園
區>和<鐵路公園>等附近景點可順便遊覽 . 而且現在冬天到了 . 白晝短 , 天色也比較早暗下來 .
需事先規劃行程 , 開車的路程規劃不宜太長和需要趕路 , 像這天我們到下午5 ~ 6點再要去板
頭車站和板陶窯拍照時 , 天色已顯昏暗 , 光線已顯不足了 . XD 所以呢 ! 冬天還是早點出門才
能光線充足 .
<通往頂菜園的鄉間小路路口候車亭>
車子轉入通往頂菜園的鄉間小路 , 公車亭老站牌和五分車鐵軌連成的自行車道隨即映入眼前 .
11月來時兩旁稻田休耕後種植的波斯菊和油麻菜子花海景觀也更增添了專屬於農村的悠閒樸
實氣氛 , 好懷念這種小時候才有的鄉土景象啊 ! 尤其是那稻田中再熟悉不過的油麻菜子 , 也勾起
了從前在田中間火空番薯 , 追蝴蝶 , 甚至和鄰家小孩們玩官兵抓強盜的兒時回憶 .
<和鄉間小路比鄰的五分車鐵軌自行車道 , 往頂菜園路上也有龍蛟橋 , 大川詩道等景觀 .>
<大川詩道 - 洪大川> : (事志齋主人)新港鄉共和村人 , 授教於林維朝
及吳蔭培兩位老師 , 建立扎實的漢學根基 , 因精通中醫 , 曾在朝天宮
旁懸壺 . 也開設私塾培育後進 , 著有<事志齋詩文集> , 其長子洪子豪
秉承父志開設至誠堂中醫診所造福鄉梓 . ---頂菜園發展協會 .
繽紛的波斯菊花田 : < 花> - 一 蕊花若要開 要有風 要有露 日阿曝 雨水沃
自然開 自然美 土若肥 拓整片 姿色艷 嬌滴滴 蝴蝶纏 翼翼火習 .
陳惠敏 詩作
台灣鄉土味的頂菜園
<古笨港精彩一條路> - 等待重返榮耀的古笨港 , 穿梭在一條風華流轉的[黃金鐵道](台糖鐵道)上
. 沿著鐵道追尋天際線的糖糕味 , 營造從在地茁芽生根的夢想社區 , 以在地農村生活為主軸 , 推廣
社區藝術及生態保育 , 更以人文為基底 , 探索獨特的鄉土與藝文傳奇 , 打造專屬於古笨港風味的
原鄉之旅 .
路線 : 農業休閒園區候車亭 - 保護白翔鷺的鄉土生態園區 - 龍蛟橋 - 大川詩道 - 觀龍亭 - 頂菜園尋
根 - 舊河道 - 板頭車站 - 板陶窯 - 花畝土笨港 - 鐵道綠廊 - 灣仔內站鐵道廊 - 復興鐵橋 - 堤防沿岸
風光 - 振興戲院 - 北港百和美餅舖 - 北港糖廠巡禮 . --- 嘉義縣頂菜園發展協會
嘉義縣公車招呼站牌(攝影專用)
穿越鄉間小路及花田來到了門口 , 這裡有<嘉義縣公共汽車管理處>字樣的車站 , 木頭建築的候車
亭 , 及歷經歲月洗練斑駁的售票亭以及上面的保密防諜標語 , 也引領著我們回味50年代的那一段
時光 . 一旁停放兩台黃色以及藍色的嘉義客運公車 , 也讓遊客跳脫現代的冷氣公車 , 回憶那個可
以讓長髮隨風飄揚的電風扇公車年代 .
歷經歲月洗練的斑駁售票亭 , 側邊的木牌寫著<離和悲歡全憑上下 , 人生如戲越戲越真> .
<婦孺老弱優先 , 請出示證件>
<候車站 , 站長室> - 好像只要在車站 , 多會看到指揮的站長 .
<嘉義客運史> - 在日治時期1942年 , 日本政府為了管理各地區交通運輸業者 . 乃要求嘉義縣市
地區嘉義 東石 合興 大同等四家自動車株式會社合併 , 定名為<嘉義乘合自動車株式會社> . 19
45年 , 公司正式更名為<嘉義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 . 該公司自日治時期即設址於嘉義市榮町
五丁目參番地(即現址嘉義市中山路503號) , 可謂見證整個嘉義市之發展 .
各自動車會社介紹 :
1 大同自動車株式會社 : 創辦人朱永貴當時於現今嘉義市光華路上執業 , 當時期經營路線有 : (1)
嘉義 - 新營 (2) 嘉義 - 鹽水 (3) 嘉義 - 蒜頭 .
2 嘉義自動車株式會社 : 創辦人林抱於現今嘉義地區執業 , 當時經營區域路線有 : (1)嘉義 - 朴子
(2) 嘉義 - 北港 (3) 嘉義 - 關仔嶺 .
3 東石自動車株式會社 : 創辦人黃媽典於現今嘉義縣朴子市山通路59號執業 , 當時經營區域
路線有 : (1) 朴子 - 嘉義 (2) 朴子 - 北港 (3) 朴子 - 布袋 .
4 合興自動車株式會社 : 創辦人蔡青山於現今嘉義縣北港鎮文化路執業 , 當時經營區域路線有 :
(1) 北港 - 嘉義 (2) 北港 - 朴子 (3) 北港 - 雲林 .
場站資訊 - 嘉義站 : 嘉義市中山路 . 北港站 : 雲林縣北港鎮文化路 . 朴子站 : 嘉義縣朴子市山通路 .
<台灣水牛> - 牛分為水牛與一般牛兩大類 , 水牛與一般牛(黃牛 專用乳牛和肉牛)屬不同屬 , 故不
能互相交配繁殖 . 而一般大眾對於本地水牛或黃牛的認知是<刻苦耐勞><農民的好幫手><會拉車
力氣很大>.. 並不會刻意區分他們 . 台灣水牛除了1624年後由荷蘭人從爪哇引進外 , 現存水牛大多
為先民自中國大陸所攜進 , 在台灣的開拓史上 , 水牛為農村的主要農耕動力 , 水牛與先民共同開
拓台灣的水稻文化 , 貢獻很大 . 也為台灣創造了豐富物產與輝煌的成果 . 台灣光復初期(民國45年)
有329,928頭水牛 , 為水牛飼養頭數的最高峰 . 在民國50年以後 , 因環境變遷 , 工商業的發展及政
府積極推廣農業機械化 , 農耕機械取代了大部分役用耕牛 , 台灣水牛的頭數日漸減少 , 但台灣水牛
在傳統農業上 , 與農業經濟發展國民生活及文化傳承各層面 , 都有著密切不可分割的關係 . 1984年
畜產試驗所於花蓮種畜繁殖場成立<台灣水牛養育中心> , 協助水牛的保種與推廣工作 .
<水牛的品種特徵> - 水牛可大分為印度水牛和非洲水牛 , 印度水牛又分有沼澤型與河川型之分 .
沼澤型與河川型頭部外貌各異 , 沼澤型分布東南亞 , 多役用 . 河川型分布印度 義大利與中東 , 多
乳用 . 河川型的水牛有50個染色體 , 沼澤型的水牛只有48個染色體 . 台灣水牛為沼澤型水牛 , 顏
色是灰色 , 大而後彎的牛角是其特徵之一 , 但較東南亞的大角黑水牛小 . 台灣水牛喜歡在泥中水
浴 , 先民主要引入供種植水稻的役用好幫手 . 性情溫和 , 晚熟 , 對台灣高溫多濕的氣候環境適應
力良好 , 耐粗飼 , 抗病力強 .
<藍色的嘉義客運公車以及台灣歇後語>
有趣的<台灣歇後語> : 大某打小姨 - 大出手 ; 菜瓜槓狗 - 去一截 ; 無牙吃甘蔗 - 加減饌 ;
甘蔗歸枝囓 - 無斬節 .
白黃塗裝的嘉義客運公車 , 上面標示著 嘉義 - 北港線 .
薪火相傳蔭子孫
<農村開封府> - 為農村文物申冤 , 透過搶救 修繕 紀錄 保存 ; 為這些默默度過多少歲月的無名
貢獻者重新闢出一個新舞台 , 延續他的生命價值 .
這裡也有三輪車出租
<婚前情話綿綿 , 婚後鬼話連篇 .>
<有趣的打油詩> - <你可以污辱我的人格 , 但請你不要砍我的價格 .>
<男入錯行上班很痛苦 , 女嫁錯郎下班會很辛苦 .>
<大男人會作威作福 , 好男人會做牛做馬 .>
<農村開封府小餐廳的菜單> - 憑入園劵票根 , 簡餐區可享九折優惠 .
<飲料菜單> - 門票可折抵50元 , 限單張使用不得合併 .
古色古香的農村開封府小餐廳
在農村開封府小餐廳吃完中餐後 , 就到園區內走走逛逛吧 ! 回味古早農業文化的縮影 , 園區內可
見到阿嬤時代的臥房 客廳 豬舍和穀倉 ; 最傳統的布袋戲台和台下賣糖葫蘆和枝仔冰的老鐵馬攤
販 ; 貨真價實的柑仔店 ; 古井 升旗台和最專屬在地文化特色的古笨港渡船頭..等 , 都是很有復古
味道 , 值得細細回憶的景緻 .
<教室>
<三合院以及吃飯的八仙桌> - 三合院的規模可顯示屋主的地位 , 建築分<正身>和<護龍> . 正身
大部分是五間起 , 中間為正廳 , 作為共同奉祀神明 祖先神位 婚喪喜慶之用 , 是全屋中最高大的部
分 ; 左為大房 , 右為二房 , 是長輩住的 . 正身五間起若仍不敷使用 , 則於兩端分別向前各建五間<
護龍> 形狀如ㄇ字型 , 這就是所謂的<閩南三合院> . 護龍可作為房間 , 是晚輩住的 , 也可作為倉庫
豬舍 牛舍 . 左右兩側護龍中間 , 形成一個院落空間 , 稱作<埕> , 平常用來烤肉賞月 辦酒席 聊天 小
孩遊戲場所 ; 農忙時用來曬穀 , 是常見的農宅型式 ; 亦有正身 , 護龍各三間 .
<一條龍> - 為一字型住屋 , 閩南人稱<正身> , <厝身> . 一般房屋的格局 , 三間橫排 , 俗稱三間起 .
三間不夠居住 , 就在兩邊各增建一間 , 也就是一排有三 五間長方形的房間 , 中央正廳為最尊貴 , 是
祭祀祖先神明的所在 , 也是接待賓客的地方 . 越靠近正廳的房間地位越高 , 左尊右卑 , 面對正廳的
左房為戶長的居室 , 右房為長輩的居室 , 依次是大房和二房 . ---<[DOC]三合院的類型><柿 - 三合
院介紹>
<阿嬤的灶腳> - 三合院的廚房俗稱灶腳 , 兼做飯廳或工作間 , 閩南
人很敬重灶神 , 一定用紅紙寫上<司命灶君>字樣 , 貼在煙囪邊的牆
上常加祭祀 .
<擔仔麵攤>
<亭仔腳飯菜湯> - 荒村不乏豪客飲 庭前常提特產歸
<阿嬤時代的臥房> - 房門亮堂堂 琳瑯好嫁妝 櫥鏡對著床 被裡戲鴛鴦
<客廳>
<農具> - 左邊為<鼓風機> , 為1970年以前 , 用來篩分稻實和粗糠或未完全成熟稻穀的機具 .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創意館>
<穀倉>
<曬穀場>
<豬舍>
<笨港緣起> - 笨港在17世紀荷蘭人所描繪的地圖中 , 稱為PongKang . 因為當時常有平埔族人出沒
其地 , 有人認為PongKang是平埔族語 . 後來來自中國與日本的漁民和海盜 , 有時會在這裡歇歇腳 ,
隨後閩粵住民來此 , 華人於是把這一河口港稱為笨港 . 其位置約在今天新港南潭水月庵與北港碧水
寺之間 , 笨港出現於清文獻 , 始自康熙24年(1685年) ,<<台灣府志>>記載<一日山疊溪 , 源流有三 ,
至笨港入於海> . 該地原為洪雅族貓兒干社棲地 , 漢人移入始於明朝天啟年間 , 漳州人顏思齊登陸築
寨 , 之後鄭芝龍招閩籍墾戶拓墾 , 陳衷紀 許友儀 林天生等漳泉墾首跟進 . 陳立勳建笨港街 , 清雍正
之前港市盛極一時 . 早年笨港街道迂迴 , 易於迴避官兵 , 成為先民入墾台灣的渡口之一 . 康熙三十三
年(1694年) , 樹壁和尚自湄洲 , 奉請媽祖赴台傳香 , 笨港始建<笨港天妃廟> . 不久靈氣遠播 , 至道光
年即有詩人讚稱<北港靈祠冠闔台> . 商業上 , 笨港因依畔笨港溪而興起 , 康熙年諸羅縣志即記稱<笨
港街台灣街市 , 此為最大> . 乾隆年府志更記稱<笨港街 , 俗稱小台灣> ; 除此之外也有<一府二笨>之
說 .
<古笨港渡船頭> - 近悅遠來古笨港 水路共乘不虛行
<古笨港> - 笨港為台灣南部古地名 , 包括今日的雲林縣北港鎮 , 以及嘉義縣新港鄉南港村 . 兩地
原為單一街市 , 名笨港街 . 1750年(清乾隆15年) 笨港溪(今北港溪)嚴重氾濫 , 將笨港分為<笨港北
街>(笨北港)及<笨港南街>(笨南港)兩部分 . 1782年(清乾隆47年) 發生漳泉械鬥[請參考第(221)
篇] , 造成泉州人居笨北港 , 漳州人居笨南港的局面 . 之後笨北港原地發展成為今日之北港鎮 , 笨
南港則因接下來的林爽文事件[請參考第(215)篇]及笨港溪水氾濫 , 使笨南港居民再次遷移至東南
方的<麻園寮> , 改稱<新南港> . 至清末易名<新港> . 笨南港舊街市則改稱<舊南港>(今新港鄉南
港村) , 雖已因街市遷移而沒落 . 但今日尚留有不少當年舊跡 . 但也造成一些後續問題 , 如當年笨
港信仰重鎮的笨港天后宮 , 有說即是北港朝天宮 , 但亦有主張為新港奉天宮者 , 難以分辨何者為
是 .
木造屋舍上寫著<嚴禁組黨結社>的大時代標語 , 也和門口的歇後語和打油詩如<男人在一起比
的是塊頭 , 女人湊一堆比的是行頭> ; 形成趣味和嚴肅的對照 .
<笨港村寨> : 笨港的漢人移入始於明朝天啟年間 , 漳州人顏思齊登陸築寨 .
細說庄頭與角頭
<戲台下> - 劉興欽 口述 , 林少文 撰文 , <台灣舊俗圖集> 聯經出版 .
秋天的豐收季節來臨 , 村子裡熱鬧哄哄的 , 連空氣都熱騰騰的 , 跟村民一樣充滿興奮之情 . 秋收過後
是農村最歡喜的時節 , 因為慶祝豐收的祭典就要開始 , 村子裡舉辦大拜拜 , 附近村莊的親友都會來湊
熱鬧 , 吃拜拜 , 看野台戲 , 到處歡天喜地 . 拜拜 , 當然少不了殺豬 殺雞和宰鴨 , 平時大家 非常節省 .
但一到酬神拜拜 , 家家都很慷慨 , 極盡所能的準備餐食 , 一定要讓來吃拜拜的親友 , 吃得歡喜 , 吃得
滿足 . 這樣一來 , 人高興了 , 神更高興 , 明年的收成才會更好 , 請吃拜拜都在中午 . 客人吃著大魚大
肉 . 酒足飯飽時 , 遠遠的傳來敲鑼打鼓聲 . 大家一聽 , 看看時間 , 原是<鬧鼓>聲響起 ; 預告野台戲即
將開演啦 ! 於是東家西家 , 相互邀請自己的親戚和客人 , 扶老攜幼一起向廟口的戲台前集中 ,遠遠近
近來看戲的人都到了 .
小孩子最不耐看戲 , 戲開始演沒多久 , 他們就不想看了 . 這些戲文 , 聽大人講過幾回 , 什麼[薛仁
貴與王寶釧] [薛丁山征西]... 早就耳熟能詳 , 他們的心根本不在戲台上 , 一心全在戲台下那些小販
身上 . 小孩子們屁股一扭 , 頭一鑽 , 一下子就不見了蹤影 , 全都跑到小販那裏去湊熱鬧了 . 小販們
笑嘻嘻的不停叫賣著 , 他們賣的東西五花八門 , 對平時沒有零食吃 , 也沒有玩具可玩的鄉下孩子 ,
極具吸引力 . 賣糖葫蘆的 , 將一串串山楂果串在一起 , 裹上紅紅的糖漿 , 又香又甜的味道 , 叫人看
了口水直流... 賣糖果 , 賣餅乾的 , 那一顆顆金柑仔糖 , 又紅又綠的 一樣叫人垂涎三尺 , 還有那賣麥
芽糖的 , 賣甘蔗的... 就別說有多誘人了 . 可玩的東西也不少 , 像撈金魚 , 撈泥鰍 , 套藤圈的 , 四周也
圍了不少人 . 賣膏藥的也在一旁拼命推銷 , 還一邊表演魔術和雜耍 , 以招徠生意 . 小孩子身上根本
沒錢 , 只能強忍著口水 , 每一攤都去湊一下熱鬧 , 等到戲演完了 . 眼看著其他村莊下一攤的爐主 , 前
來將戲班子請到他們村子 . 當然啦 ! 這些小販們也跟著戲班子轉移陣地 , 要見到他們 , 只有等下次
的酬神賽會了 .
<渡船招待所>
<不二價的柑仔店> - 根據<柑仔店的由來 - 愛玲部落格>描述 : {[柑仔店]的<柑仔>是竹編的大圓
盤容器 , 供曝曬東西 , 風乾東西用 . 因老式雜貨店中常擺放許多放著貨品的<柑仔> , 所以被叫做
[柑仔店] . 其實<柑仔>的<柑>應寫成竹字頭在上面 , 底下一個<敢>字 . 在鹿港有些石碑可以看到
, 但沒有電腦字型 .} 台灣俗稱的柑仔店 , 港澳稱為士多 , 販賣糧油食品以致各式各樣家用品的零
售商店 , 在20世紀的港澳小社會中風行這類經營商店 , 這種經營方式也流行於台灣 . 現多被小七
和全家等便利商店所取代 . 目前的傳統柑仔店多隱藏在遠離鬧區的地方或小巷子裡 , 主要顧客多
是社區居民或附近鄰居 , 由阿公阿嬤顧店打發時間 , 貼補家用 . 有時也提供附近小學生洞洞樂抽
玩具 ㄤ仔標 玻璃彈珠和魷魚乾等玩具和零食 飲料 醃製類零食或小量文具販售 .
<公有市集>
<公布欄>
<愛國獎劵> - 愛國獎劵是1950年代至1980年代在台灣 , 由中華民國台灣省政府為緩解財政困難
而發行的獎劵 , 其發行單位為台灣銀行 . 民國39年(1950年) 適逢國民政府遷台 , 為安置大量來自
中國大陸各地的軍民 , 財政窘迫下 , 政府尋找開拓新財源的可能性 . 據說愛國獎劵的發明人是時
任台灣省財政廳長的任顯群先生 , 他一天晚上就寢後忽然想到透過獎劵的方式來吸引民眾購買公
債 . 3月25日 , 台灣省政府決定自當年4月1日起開始發行愛國獎劵 , 但實際上第一期愛國獎劵正式
發行於1950年4月11日 , 該期最高獎金為新台幣20萬元 , 這在當時是相當高的數字 , 足以在當時的
台北市鬧區買下一棟兩~ 三層樓的透天厝 . 愛國獎劵在台灣存在了37年 , 共發行了1171期 , 1980年
代中期後 , 由於一種名叫<大家樂>的賭博方式盛行 , 嚴重影響社會秩序與愛國獎劵的正常發行 .
終至在1987年12月27日(為最後一期 , 1171期發售的愛國獎劵) , 台灣省政府為抑阻大家樂的賭博歪
風 , 毅然停止發行愛國獎劵 , 愛國獎劵從此成為歷史名詞 . 但此舉沒有抑阻不良風氣 , 卻嚴重危害
了殘障人士的生計問題 .
[檳榔西施] - 定義與分布 :
一般來說 , 檳榔西施泛指販賣檳榔且穿著較為暴露的年輕女性 . 台灣的檳榔攤 , 裝飾著明亮
的霓虹燈 , 在台灣西部的南北向縱貫公路和郊區馬路上相當常見 , 其主要得顧客組成為貨車司
機 , 他們在長途開車時嚼食檳榔來幫助提神 , 有店鋪為了競爭檳榔所帶來的高利潤 , 以及獲取
顧客們的注意 , 便聘請了穿著性感的女郎去助銷 ; 其後更多同業效法 , 競爭越演越烈 , 賣檳榔
的女孩們穿得越來越少 .
[起源] - 1976年 , 由於謝家三姊妹的檳榔攤設在中潭公路雙東路段上 , 原本是由謝家三姊妹的
母親在賣檳榔 , 雖然雙冬正處於台中往埔里的交通要衝 , 來往車水馬龍的大量車潮不斷 , 但上
門客人是寥寥無幾 , 因此突發奇想的讓自己原先在工廠工作 , 月薪兩萬元的女兒賣檳榔 , 等於
謝家三姊妹接手母親的行業 , 結果生意是出其的好 , 不久就在雙冬掀起一股風潮 , 各家檳榔攤
也都紛紛請出自家女兒或聘顧年輕女性來賣檳榔 . 草屯雙冬成了檳榔西施的起源地 , 之後綜藝
節目上所出現的檳榔姐妹花 , 例如曹蘭與姚黛瑋所扮演 , 即為模仿此草屯雙冬三姊妹所出 .
<豬舍客棧>
一 旅遊資訊 : 1 門票 : 50元(可兌換番薯或冰棒) . 2 地址 : 嘉義縣新港鄉共和村頂菜園12號 .
3 電話 : 05 - 7810313 . 4 交通 : 開車 : 國道一號<嘉義/北港交流道>(264公里處)下 - 沿著<159
縣道>(北港路)往北港方向行駛(車程約20分鐘抵達) - 在<新港>處接<164縣道>直走(過了<高鐵
高架橋>後(往北港約600公尺處)<第一條小巷子>右轉進入 - 就會在左側田間看到頂菜園 .
二 參考資料 : <一生一定要帶朋友去的100個私房景點 - 肉魯> <古笨港精采一條路 - 嘉義縣頂菜
園發展協會> <台灣舊俗圖集 - 劉興欽 口述 繪圖 , 林少文 撰文 聯經出版>
三 網路查詢資料來源:<嘉義客運 - 維基百科> <牛品種介紹> <台灣水牛再出發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DOC]三合院的類型> <愛國獎劵 - 維基百科> <笨港 - 維基百科><柑仔店的由來 - 愛玲部落格>
<雜貨舖 - 維基百科> <檳榔西施 - 維基百科> 2012 , 11 , 29